青年导演陈晓宇拍摄的《远航》聚焦于一个身患疾病、生命垂危的普通家庭,进一步体现了“江南水乡”的悲伤和哀愁。得益于精心、真诚的制作,2023年,《坐船去》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单元,并获得“最佳剧本”奖;这部电影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也有所收获。4月12日,伴随着温暖的春风,这部电影将通过国家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专线上映。【/br/]【/br/]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,《坐船去》的故事真实感人。正如片名所示,“船”是影片中最重要的意象。在以奶奶为代表的水村人的生活中,它具有实际作用,即它承载着他们出生、结婚,然后生存和生活;“船”有象征意义。它是生命长河中的生命载体,是连接故土老人和漂泊在外的孩子的亲情纽带,是奶奶抵达彼岸的空间。“乘船而去”的情节并不复杂,但正是因为“船”的概念如此饱满,这一意象才能在丰富的故事层次中找到几个精准的落点,也得到了精巧的展现。金舟奶奶、大女儿读《真理》、小儿子读《清朝》,都与这片故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故事的最后,年轻一代将告别祖母,在流动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小船。【/br/]【/br/]尽管故事中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,但导演的叙事是克制的,并将过去和过去巧妙地折叠起来,使“乘船而行”的叙事像在静水中划船一样平静和自持。故事之外的精心准备和故事之内的精心准备,让这部电影在几个高潮部分都极其催泪。奶奶受不了呼吸机的麻烦,犹豫了一下后给妈妈戴了回去。画外音记起父亲的旧信,暗指故人还在时的往事;一家人带祖母去乘船旅行,但当她听她哥哥讲述过去的故事时,她突然感到不舒服,久久不能平静下来...围绕这个家庭一辈子的爱、恨和遗憾在这一刻浓缩成了几个悲伤的瞬间。但“坐船走”并没有在哀悼的那一刻停止。以返航的船为头,以远航的船为尾,这种往复循环,与快餐店的老奶奶和隔壁庆祝生日的孩子们相比,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两极悲喜,实现了对生死循环和人生滋味的通透释放。一切都像桨一样,在水面上荡漾,然后又归于平静。【/br/]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,中国人的亲情和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,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关键话语领域,总是有无数关于代际矛盾的讨论。像《坐船去》这样的电影并不想对当前的“亲密困境”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,而是保持艺术创作的初心,以扎实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这一艺术真理,然后将春风变成雨并教育人们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骨子里的慷慨、孝顺和对优良传统的坚守是无法抹去的,更需要通过《搭船》这样的作品来凝聚和传达这一道理。也许这是中国人最安心的命运。【/br/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