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西:山中红土、硬岩丰富,持续十月以上。以妇孺为主的近20万筑路大军,用他们苍老、稚嫩、孱弱的双手和肩膀,创造了世界路桥史上的伟大奇迹:数千公里的滇缅公路(中国段)全线贯通,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中国,并在20世纪30年代分散到内地抗日战场。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,这是坚持抗战的一条生命线。然而,1942年初,随着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,日军进攻缅甸。这条关系到中国抗日战争成败的血脉,突然处于被彻底斩断的紧要关头。 韩少功和谢都是中年男子,在远征军第五军200师服役。 韩是团长,谢是师长的参谋。 故事开头,远征军准备开赴缅甸,韩、谢刚刚从缅甸返回昆明,协调与英军的联合作战。 两人“合谋”,私自为穿了几年凉鞋的韩团官兵购买了1000双皮鞋和2000双棉袜。此时,谢已接到调令,将赴重庆兵部战略研究室任上校副主任。 不料皮鞋棉袜酿成大错:一是我团一名战士因操作不当企图开枪自杀,二是韩少功截留了西北胡宗南驻军的军需物资,因此主导此事的韩少功将面临严厉的纪律处分。 韩和谢虽然性格不同,但多年同生共死(两年前参加了昆仑关血战),让他们情同手足。 为了让谢顺利赴渝上任,韩毅然扛起了全部责任。 谢不想连累韩少功,但他最终还是顺从了韩。虽然是铁血战士,但和韩少功不一样。谢具有极高的战略研究才能,他认为只有在重庆,这一天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利用。 春节前一天,谢启程回渝,韩被降职为“连长” 这可以看作是老师戴安澜对朝鲜的保护。戴安澜亲自宣布对韩少功的处分,同时把一支很有历史的“中正”步枪送给了心爱的人。 春节到了,韩少功从母亲到儿子,一家人团聚除夕夜。 韩少功的妻子一年前去世了。一年来,韩妻子的好友兼同事何玉书一直在为韩照顾儿子小童。 韩妈妈看出了端倪,准备在春节的时候为韩少功和何玉淑订个婚,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韩少功拒绝了何玉淑。 200师终于出国了。 云南人互送爱心。 韩少功的姐姐韩少英也随记者团来到缅甸,作为中共《新华日报》的记者报道战事。 从士兵到平民,所有人都相信远征军凭借其精锐部队,几天后就能在缅甸取得胜利。 韩少功遇到的第一场战斗是皮乌河前哨。 韩少功身先士卒,在他的出色指挥和大秦等兄弟的勇敢努力下,前哨战几乎以全胜告终。 这一仗也坚定了远征军必胜的预期。 试图在重庆大展宏图的谢发现,兵部并不是人间天堂。 虽然军衔升了一级,但是作为首都的上校多如牛毛,还轮不到他施展抱负。 唯一安慰的是,谢还能经常见到何玉殊(谢暗恋何玉殊已久,何的丈夫在武汉会战中阵亡)。 由于英军已被日军击败,加上英国政客“弃缅护印”的策略,再加上远征军高层的矛盾和指挥不当,计划中的与古之战一拖再拖 朝鲜200师死守铜鼓,伤亡惨重。师长甚至发出了“余战死沙场,副师长代他,副师长死了,参谋长代他……”的悲壮誓言。 而韩少功则提出利用两军交错布局,对日军采取大量杀伤方式。 新兵姚二林害怕流血,但他得到了前兄弟兼军医小的帮助。 正是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的主动进攻中,小艺牺牲了去掩护姚二林。 在这场危险的战斗中,少尉排长杨文也脱颖而出,引起了朝鲜的注意。 在重庆,谢和何玉淑最关心的是缅甸的战局和韩少功的安危。 谢每天都在研究和推断铜鼓战役的进展和情况。 为了得到真实的情报和战报,谢甚至加入了军队系统,成为一名秘密侦查员。 谢发现,由于人性和国家利益的自私,英国人真的很难指望它。我们的军队应该及早制定计划。 但谢的建议遭到了老板和同事的嘲笑。 谢很沮丧,只能在何玉树这里寻找一些精神安慰。 铜鼓之战后,蒋、宋赴缅,谢随兵部随员赴缅。这是谢的倡议,也是军方安排的例行任务。 临行前,谢正式向何玉树求婚。犹豫之后,何玉书答应了。 韩少功与谢相遇时,既有相互认同的感情,也有对战局截然相反的看法。 谢眼红地把何玉淑送给韩国的棉袜等生活用品递了过去。 江和宋离开了缅甸,但谢出人意料地留在了缅甸。 谢来到曼德勒结识清华校友,同时误打误撞参加了“仁安羌救英军”战役。